五臺山有許多遠(yuǎn)方游客來朝臺,因久聞五臺山東、北、中、南、西五座臺頂,供養(yǎng)著聰明、無垢、孺童、智慧、獅子吼等五方文殊,但絕大部分游客都因為時間有限,加上來一次十分不易,所以很多游客都想在緊湊的時間內(nèi)朝拜完五座臺頂。
相傳,乾隆皇帝曾幾次欲上臺頂進(jìn)香朝拜五方文殊,但每次都因風(fēng)雨所阻而未能如愿。乾隆四十六年(1781年)春,乾隆又一次上五臺山進(jìn)香朝拜,當(dāng)又一次登臺頂?shù)脑竿y以實現(xiàn)之際,便將黛螺頂?shù)淖〕智嘣坪蜕姓偃胄袑m,問道:“聽說你在中臺頂演教寺住過20年,我怎么每次也上不了臺頂,這是咋回事呢?”青云和尚說五臺山的五座臺頂海拔都在2000多米,北臺頂?shù)暮0芜_(dá)到3058米,加上五臺的氣候變化莫測,一年12個月里有8個月不是下雪就是刮大風(fēng),要上臺頂最好是在六月里,五月、七月、八月間也可勉強登臨。
乾隆皇帝聽了青云和尚的稟告,雖放棄了親登臺頂?shù)南敕?,但又有點不甘心。于是,便對青云和尚說:“5年后,朕再來時,怎么能既不登臺頂,又能朝拜五方文殊菩薩呢?你替朕想個好辦法。”青云和尚不敢違命,忙說:“貧僧記下了。”
青云和尚雖口中唯唯承諾,但卻因皇帝給他出了一個天大的難題而心中非常犯難。
轉(zhuǎn)眼之間,時間已過去了4年多,盡管青云和尚天天絞盡腦汁、苦思冥想,但始終沒有想出個好辦法來,眼巴巴地計算著皇帝朝臺日期的逼近,青云和尚急得寢食難安,正在一籌莫展之際,一天,寺內(nèi)有個叫妙慧的小和尚因偷吃佛前供品讓青云和尚給逮住了。
犯了出家人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貪酒、不妄語的戒律。這次,青云和尚沒有像往常一樣,按法規(guī)戒律處罰小和尚,而是限他在三天之內(nèi)想出一個不登臺頂還能拜五方文殊的好辦法,不然就要受到重處??傻搅说谌熘形缧『蜕羞€設(shè)想出辦法來,就在小和尚為趕天黑之前還想不出來的話,自己就會受到重罰而愁腸的時候,卻見一位白發(fā)老翁飄然而至,接著摸了自己的一下頭頂,說:把菩薩請到你們寺院里,不就不用登五個臺頂就能拜五方文殊了嘛?小和尚恍然大悟之際,納頭便拜。
“想出來了嗎?”突如其來地問聲把兩天多來因絲毫不敢懈息、夜不能寢,因困而打了盹的小和尚從夢里拽了回來。小和尚對眼前站著的青云和尚說:“想出來了?!苯又?,他把將五個臺頂?shù)奈氖馄兴_一齊合塑于寺院的正殿,稱為五方文殊殿這樣不用分別登五個臺頂,只要登上黛螺頂就等于登上了五個臺頂,朝拜了五方文殊的想法告訴了師傅。
青云和尚聽了很是高興。于是,即忙命人動工,在正殿內(nèi),模仿五個臺頂?shù)奈宸轿氖庀窈纤苡谡顑?nèi)。從此以后,黛螺頂聲名大振,“小朝臺”的游客絡(luò)繹不絕。
黛螺頂,因山勢狀如大螺,故又名大螺。只因遍山松柏,滿目青翠,也叫青峰。明憲宗成化年間,開始在山頂建寺,寺名佛頂庵。明萬歷二十年重修,清乾隆十五年改稱大螺頂,五十一年又改名為黛螺頂。寺院占地3000平方米。現(xiàn)存殿堂14間,房舍8間,牌樓1座,石碑3通,由東向西經(jīng)天王殿后一進(jìn)三層,分別為旗檀殿、五方文殊殿和大雄寶殿。
清水河上游的金界寺橋上,低頭橋下是澄清的河水,舉目遠(yuǎn)眺對面,簇?fù)淼木G樹、游動的白云、耀眼的紅墻之中,掩映著矗立著的一座古剎。小朝臺的地方也是這么宛如仙境?!?/span>
登黛螺頂有三條路。一條是左邊坡度較緩的古道,雖然斗折蛇行,但攀登起來不太費勁;一條是1995年修建的空中索道纜車;另一條是右邊1991年由臺灣宏法寺住持開證法師捐款50萬元人民幣,全長508米,共有1080級由青石鋪成的臺階的“大智路”。五合山是文珠善薩的道場,文殊菩薩又稱大智文殊,所以此路被命名為“大智路”,1080級臺階表示佛教將佛與眾生分為10大類,總稱十界。十界又各有“百八”煩惱等,合起來就是1080。僧人們稱,登“大智路”1080級臺階能給人增添智慧,消除煩惱,逢兇化吉等。
黛螺頂這一千零八十級石階,許多人三步一拜,拜上來眼中滿是虔誠。曲折陡立的1080級臺階被踩在了腳下,只見一座古色古香,上書“大螺頂”的木牌樓呈現(xiàn)在眼前。轉(zhuǎn)頭放眼遠(yuǎn)方,只見遠(yuǎn)處的北、中、西、南四座臺頂氣勢磅礴,盡領(lǐng)北國高山風(fēng)光。而收眼往臺懷鎮(zhèn)中心區(qū)望去,只見星羅棋布般的寺廟或紅墻碧瓦,或金碧輝煌及造型各異的佛塔點綴在群山青翠之中。一幅渾然天成的美麗畫卷。
穿過塑有四大天王的天王殿后,便來到中軸線上的第二重大殿——旃檀殿。殿座六角臺基,上部為六角重檐攢尖頂,在五臺山寺院中別具一格。這殿中所塑的釋迦牟尼佛站立于佛壇之上,這也和一般寺廟的佛陀塑像不一樣,所以這個殿也叫站壇殿。傳說,釋迦牟尼成道后,為他母親摩耶夫人誦講《羅漢經(jīng)》之時,對他很敬重的優(yōu)陀延王十分思念,就請一尊者以神力親睹佛陀妙相后,就用旃檀木刻成了佛的真容像。后來釋迦牟尼講經(jīng)完畢返回時,優(yōu)陀延王頭頂佛像迎接,釋迦牟尼說可以用此像開導(dǎo)世人。本殿雖說只有1.7米高的旃檀佛是泥塑,但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尊站立姿態(tài)的像是用旃檀木制作的,后來凡這種姿態(tài)的佛立像都稱為旗檀佛了。
往后便是小朝臺之處五方文殊殿了。殿壇上方供五方文殊像,從南到北依次為:東臺聰明文殊,北臺無垢文殊,中臺孺童文殊,南臺智慧文殊,西臺獅子吼文殊。黛螺頂把五座臺頂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集中塑在一起,來到這里也就等于上了五座臺項,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薩,所以就叫“小朝臺”。
清朝乾隆五十一年(1786年)三月第五次朝拜五臺山之時,本寺住持青云和尚請他驗收五年前出的題目,乾隆入五方文殊殿朝拜之后,萬分高興地實現(xiàn)了他久久渴盼的風(fēng)愿之際,詩興大發(fā),在殿前南側(cè)的碑亭內(nèi)石碑上揮毫寫下了:
這書丹為乾隆御筆,因為這首詩文寫得美,字寫得好。所以,好些游客、居土都想盡辦法將這首詩從碑文上拓下來帶回去珍藏和送親朋好友。”
五臺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:“不登黛螺頂,不算朝臺人?!钡巧狭索炻蓓敚词故切男钥褚?、豪放不羈的之人,對佛的敬畏也由然而生,心中的狂傲也會收斂,這或許就是五臺山黛螺頂?shù)莫毺伧攘Α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