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臺山又名清涼山,位于五臺縣東北部,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,歸忻州市管轄。因五座山峰環(huán)抱而成,又稱“五臺山”。五臺山北臺外九寺分別是:秘密寺、嵌巖寺、蘭若寺、雙泉寺、西明寺、公主寺、南禪寺、三圣寺、正覺寺等。
1、秘密寺
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境內的五臺山,是中國唯一一個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,自古以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規(guī)模宏大的寺廟建筑群著稱,被譽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五臺山現(xiàn)有較完整的宗教活動場所86處,秘密寺是其中最低調、最特殊的一個。
秘密寺,又名秘魔寺,位于忻州市繁峙縣巖頭鄉(xiāng)巖頭村維屏山,因唐朝秘魔和尚在此講經說法而得名。整個景區(qū)地處群山環(huán)抱之中,由秘密寺、中庵、天井大峽谷、五臺山龍洞、七佛灣五處知名景觀組成,境內蒼松滴翠,流水潺潺,不但堪稱五臺山之最,也為世所罕見。
2、嵌巖寺
嵌巖寺,位于五臺縣耿鎮(zhèn)鎮(zhèn)河北村。始建年代不詳。據(jù)寺內碑文記載,清康熙年間(1622-1722)重修,其后各代均有修繕。占地面積約1073平方米。 坐北朝南,原為一進院落布局,現(xiàn)已形成規(guī)模,有三處院落。中軸線上建有天王殿、文殊殿、大雄寶殿,東西配殿為伽藍殿、地藏殿,照壁兩側有鐘、鼓樓。鐘樓為唯一的舊存建筑。寺內原存有清康熙、乾隆、嘉慶、光緒重修碑5通,現(xiàn)僅存清乾隆六年(1741)石碑1通。2003年11月,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3、蘭若寺
蘭若寺始建于唐,元代重建。明清歷代重修。寺址位于大宋峪村南2.5公里的半山中。1985年被山西省繁峙縣定為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。寺內現(xiàn)存正殿、僧舍共8間。正殿3間,歇山頂,斗拱四鋪作,單下昂,耍頭碼蚱形,襯枋頭象似云形,蘭額、普柏枋出頭,殿內無金柱,昂呈琴面,柱頭枋二層,正面補間頭拱二朵,山面一朵,為元代遺構。殿內正中塑毗盧佛,兩側有脅侍菩薩各一尊及韋陀和呂陀二護法。靠東西兩壁塑十二圓覺,東西壁上繪十八羅漢,皆為明代遺物。殿內西南角塑一尊明代萬歷年間法華道人像,形態(tài)自然,栩栩如生。殿前有水井一眼,井深3.3米,水深1.66米,是五臺山的名勝之一,名叫“卓錫泉”。
4、雙泉寺
五臺山雙泉寺(又名礦山寺)座落在距離五臺縣城8公里處的劉家莊村山上的綠樹叢中。該寺始建于元代至元六年(1269年),是一座有740年歷史的古寺。寺院現(xiàn)存殿舍21間、唐柏兩顆、石碑七通,其中《喜雨碑》記載了《三官殿》內兩眼神泉,正大殿供著龍母奶奶、五個龍?zhí)育埿觯瑩?jù)說是五臺山臺懷鎮(zhèn)五爺?shù)囊患?。天旱禱雨,有求必施甘霖,香火旺盛。其余分別為元代建廟碑、乾隆年間重修時的碑,雍正年間、道光年間等的功德碑。在清代雍正時,山西邑侯程益崇時任山西最高地方官,適逢那年山西地面幾乎整年沒雨,百姓和地方官在苦于無奈下,打聽到五臺雙泉寺的龍王爺特靈的情況下,于雍正五年五月二十八帶領群臣赤腳來到雙泉寺祈求神靈保佑,當晚山西大地普降甘霖,次日程益崇命人立刻喜雨碑供于廟中。此后每年五臺縣劉家莊村禮羊拜神,賀雨趕會唱大戲,以求礦山寺神靈保佑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。近幾年由于遠近聞名,不時有從遠方趕來游客、居士燒香拜佛,以求吉祥平安。
“雙泉寺”的由來,傳說是當年興土建寺時,施工用水是最頭痛的事務,得從山下3公里處濾泗河用毛驢駝運,后被半路青蛇擋道并領到寺內工地畫兩圓圈,住持靈機一動,在兩圓圈處命人鑿得兩眼神泉,故取名“雙泉寺”。水質甘甜解渴、清澈見底(廟中曾用二年的開水壺居然沒一點水垢)。后因廟前廟后均有銅礦和鐵礦,當年朝庭派人在此開采,既又改名為“礦山寺".至今而因年久失修、破敗不堪的礦山寺剛剛重建完工,在重建奠基儀式上又復名“雙泉寺
”。
5、西明寺
西明寺為神護寺的別院,由空海(弘法大師)的弟子智泉大德建于832(天長9)年,為真言宗豐山派所屬寺院。室町末期因兵火而荒廢,直至慶長7(1602)年明忍時才再度興旺。現(xiàn)在的本堂為元祿14(1701)年所興建。寺內本尊為釋迦如來立像,千手觀音立像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產。 西明寺依山傍水,清龍川的潺潺溪流使得寺內夏季滿山翠綠、春季櫻花遍布、秋天紅葉盡染,為寺院帶來萬種風情。盡管西明寺是著名紅葉觀賞地,但由于地處洛西山地,寺內幽靜,即使是旺季也可從容觀賞。
6、公主寺
公主寺位于繁峙縣城東南15公里的杏園鄉(xiāng)公主村。據(jù)《清涼山志》載:公主寺屬五臺山北臺外寺廟。北魏誠信公主曾在此出家,故名。后毀于兵火。唐代有一尼姑來到此地,在遺址地下掘得尺璧,獻給武則天,武則天敕令于此處重建公主寺。今公主寺旁邊還有一座小寺叫附馬廟,民間傳說是誠信公主的丈夫出家修行處。公主寺現(xiàn)存建筑物均屬明代遺物,寺廟坐北朝南,一進三院,共有各種建筑物33間。走入山門,正面是過殿,左右各修一個小院。每個小院里坐南朝北各建有一座戲臺。東院戲臺對面為三間小殿,稱奶奶廟。過殿三間,稱毗盧殿,里面塑毗盧佛及十八羅漢。公主寺每二進院里,正殿三間為大雄寶殿,內塑華嚴三圣,東西壁上有明代壁畫,線條流暢,著色莊重,藝術精湛,價值較高。
7、南禪寺
南禪寺位于五臺縣陽白鄉(xiāng)李家莊村西側土崗上,四周群山環(huán)抱,寺宇坐北向南,東西寬51.3米,南北長60米,總面積3078平方米。
南禪寺始建年代不詳,重建于唐建中三年(公元782年)。因地處偏僻,距五臺山佛教中心區(qū)較遠,故避免了“會昌法難”而幸存下來。1961年,國務院公布南禪寺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南禪寺坐北向南,由兩座小院組成,占地4158平方米。東院有僧舍18間,西院有殿堂12間,西院布局整齊,主次分明。山門3間為觀音殿,東殿3間為菩薩殿,西殿3間為龍王殿,均系明清建筑。
8、三圣寺
始建年代無考,可考之建年為元代,明清兩代屢有修葺。寺坐北朝南,地勢較高,由前后兩進院落組成。中軸線上依次有影壁、前院山門、鐘鼓樓、東西配殿和地藏殿及后院東西配殿、大雄寶殿與禪堂。西側為清建五谷神廟和奶奶廟。
大雄寶殿(即三圣殿)為寺內主體建筑,位于后院。殿身面寬三間,進深六椽,平面近方形。單檐歇山頂,殿頂舉折平緩,翼角起翹圓和。斗栱五鋪作,單抄單下昂,重栱計心造,補間出45度斜栱及斜昂,梁架為徹上露明造,六椽栿通達前后檐外。殿內有塑像14尊,其中6尊為元代所塑,8尊為明代所塑。殿內四壁滿繪壁畫,為明清作品。
寺內還保存元代石獅和唐代石雕小獅子各1只。
9、正覺寺
正覺禪院原址在縣舊城西關,今杏園村北。金朝興定元年(1217年),蒙古人占領繁峙后任命本地人劉會為元帥,王兆為副帥,王兆于公元1244年(即南宋淳祐四年)督工對該寺進行了重建。明萬歷十四年(公元1586年),縣城搬遷。明萬歷四十一年(公元1613年),由時任繁峙知縣的張明獻亦將正覺寺由舊址搬遷于今址。